<<  < 2011 - >  >>
1 2 3 4 5 6
7 8 9 10 11 12 13
14 15 16 17 18 19 20
21 22 23 24 25 26 27
28 29 30




成功的教育是什么

读《教育田野》有感

 

《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》一文是《教育田野》一书中的一个小故事,故事讲述了一个发生在北京的事:一位患有轻微脑瘫的孩子,其智力和正常人相差无几,但行为能力差,到了上学的年龄,却无学校接收。任凭孩子的父母怎样以医学专业术语解释或保证,他们的儿子绝不会因智力的问题而影响学习,校方还是不愿接纳这位特殊的孩子。为了能和正常人家的孩子一样上学,夫妻二人跑了多所学校,求了多位校长,其结果都是一样——学校不可能接受这个孩子。万般无奈之下,这一家选择去了美国。当他们将自己儿子的情况写成书面申请,向几家学校投递后,接到申请的学校很快回复,都表示欢迎男孩来校就读,最后发展到几所学校争抢这位学生的状态,其中一所学校专门为男孩安排了一套学习计划和配套的师资,男孩至今还在这所学校学习。

读完这个故事,我陷入了沉痛的思索之中,为什么会造成这种局面呢?

长期以来,在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影响下,分数主宰着学生的命运,也主宰着学校的命运。因为看重分数,学校选择学生成了一种社会时尚,学习成绩好的学生成了学校争相追逐的目标。在此种环境下,一位患有轻微脑瘫的孩子,没有学校愿意接纳,也是“理所当然”的了。

我们的各级各类教育部门是不是该反思这样一个问题:成功的教育是什么?

首先,我们的教育应当使每一个学生具备成功的潜质。我们看古今中外一些杰出的成功者,他们都具有共同的素质,如远大的理想、强烈的愿望、敏锐的头脑、缜密的思维、健全的人格、独特的个性、超常的勇气和魄力、坚忍不拔的恒心和毅力等等。因此,我们的教育不应该仅仅是让学生学习一种知识技能,更应当引导和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、持之以恒的毅力、克服困难的勇气、乐观幽默的性格;关心社会、尊重他人、善待自己的修养;善于相处、善于合作、善于把握自己与他人情感的能力等等。

第二,我们的教育应当是正确设立教育目标并正确实现教育目标的教育。

追求成功是一个人学习和生活的基本动力,渴望成功是学生的基本心态,没有任何人会以失败作为自己的人生追求。可是,在当前急功近利的思潮影响下,不少人对成功的理解出现了狭隘化和简单化的倾向,家长们对成功的理解就是孩子日后找到个好工作;学校的管理者和教师对成功教育的理解就是能考上多少个北大清华。孩子们自背书包的那一天起,就从成人那里获得了最简明扼要的人生公式:出人头地=考试高分+重点学校+白领阶层。在这些对“成功”的狭隘理解的观念驱使下,出现了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局面。学生们的个性得不到张扬,创造才能被压抑。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就曾说过:“你的教鞭下有瓦特,你的冷眼里有牛顿,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。你别忙着把他们赶跑。你可不要等到坐火轮、点电灯、学微积分,才认识他们是你当年的小学生。”这话说得很有趣,也很深刻,它意在警示我们,成功本身就是动态的、多角度的概念,成功的教育对于每个人来说应有不同的标准,因此教育不能用一个标准要求所有的受教育者,因为社会不是只需要一种规格的人,成功的教育就是要把每个人的志向、素质、条件与社会的需求对接起来。人们不必攀比他人的成功,也不能复制或是“克隆”他人的成功,但却可以也应该借鉴他人的成功,只有正确地确定自己的目标,并正确地去实施,才会有属于自己的成功。

第三,我们的教育应当帮助学生走向自主成功。

教育在培养学生成功心态方面应当是:帮助成功、尝试成功、自主成功。当然,在给学生体验成功的机会时,一定要把握“度”,也就是说这个机会不能太简单,不能让学生轻而易举就成功,否则他们是体验不到成功那种真正的喜悦。

未来社会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,那种高分低能的人决不是社会所需要的,它必将被社会淘汰。必须改变这种状况,让每个学生都能以成功的心态迈向今后的人生之路。这是为学生的成才负责,为学生的未来发展负责,为学生的一生奠基负责。成功的教育,实际上就是给予学生智慧和灵魂,教会学生可持续学习和发展的能力。

  • 标签:教育 智力 
  • 小溪(游客)这是一份“继续教育”作业。
    wang610成功的教育是什么?——这是每一个教育者得深思的问题
    一苇(游客)好久不见了。
    个人主页 | 引用 | 返回 | 删除 | 回复
    发表评论:
    天涯博客欢迎您!